近期多家美元基金品牌紛紛改名,用更加本土化的中英文名和全球基金進行切割,包括紅杉中國、藍馳創(chuàng)投、GGV紀源資本,都宣布在中國進行獨立運營,而這樣的現象或許僅僅是一個開始。
時針回撥到20多年前,當1993年首次進入中國市場的IDG、華登國際等VC機構和2004年那場由多家硅谷知名風投機構組織的中國行后,開始批量在國內設立落腳點的美元基金參與者們也肯定都沒有想到,在中國市場轟轟烈烈發(fā)展了多年以后,會演變成當下“分道揚鑣”的局面。
2001年,中國宣布允許國外風險投資機構在華投資之后,大量美元基金機構進入中國市場,2005年被稱作是中國VC/PE行業(yè)的一個分水嶺,紅杉、凱雷、紅點、經緯創(chuàng)投、KPCB、DCM等相繼在中國開設新基金,雇傭本土化的團隊進行業(yè)務拓展,以國內同行不易獲得的海外退出渠道為優(yōu)勢,使其能夠將大量資金投入到國內高風險、回報潛力大的行業(yè)領域,且中國在政策上還為海外投資者們提供大量融資機會、退出渠道等。一定程度上,過去的二十年里,美元基金在連接中國經濟、資本、人才、技術和商業(yè)模式方面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
而美元基金過去在中國能夠成為一個細分行業(yè),原因在于美元基金在中國的經濟總量、資本總量、資本的成熟度不足的時期,與人民幣基金形成了“雙軌制”體系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美元基金形成了相對獨立循環(huán)的“募、投、管、退”閉環(huán),專業(yè)上高度對標美國本土VC。
但當下這種局面完全被打破,情況截然不同。晨星最新報告顯示,截至2023年 7 月 12 日,美國投資者參與的中國風險投資(VC)交易數量僅 153 筆,對華投資總額為 32 億美元。無論是投資數量還是投資額,均是過去 9 年內(報告期)最低點。而最高峰時刻是 2018 年,總額高達創(chuàng)紀錄的 485 億美元。
美元基金當下面臨的困境本質在于,其作為一個閉環(huán)生態(tài)的宏觀基礎已經不復存在了。紛紛選擇更名背后反映出一個明顯變化:留在中國市場努力完成本土化轉型,形成獨立的品牌體系,而更名即是去除美元標簽的第一步。美元基金出現了三大發(fā)展趨勢:一些基金轉向了本土化、一些退出了中國市場、部分美元VC人才創(chuàng)建了本土化基金。
目前,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股權投資市場,而硬科技、新能源時代仍然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投資機會。展望未來,盡管在經濟、美國投資限制法令等因素下美元基金投資規(guī)模會持續(xù)走低,但正如黑石首席執(zhí)行官蘇世民曾公開表示的,“對于任何明智的全球投資機構來說,中國都是必修課,而非選修課”,美元基金們也正在尋求這突破困局的新出路。